山和水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代表著“江山”,山水便是祖國的象征。中國的山水畫早在隋、唐時期就已經開始獨立,直到元代時期達到發展高峰時期。從元代以后,山水畫長期成為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的主流,并且它的藝術成就早已超過了其他許多藝術門類,當屬世界藝術史上一枚閃光的珍寶。中國的山水畫之所以如此發達,這正是因為它同西洋繪畫中的風景畫之間的巨大差別,這就需要我們悉心了解。
寫意國畫山水技巧歷代山水畫大師
石濤擅長山水,提倡先仔細觀察自然景物,又主張“筆墨當隨時代”,畫山水者應“脫胎于山川”,“搜盡奇峰打草稿”,進而“法自我立”。他筆下所畫山水、蘭竹、人物、花果,都講求新格,構圖上也善于變化,筆墨講究姿態恣肆,意境更是蒼莽新奇,一反當時盛行的仿古之風。
寫意國畫山水技巧,山水畫的構圖
構圖,最基本的講究之處就是虛實,其它疏密、輕重、濃淡、大小、長短、橫豎,也與此同理,就好像音樂的節奏一樣,必須有律動的變化。而為了讓造型完美,畫面便當實則實,當虛則虛,但虛并不是不畫,是有計劃和目的地細微處理,以此打造更加有意境的畫面,好比樂曲中的休止符一樣,它可并不是真的“怠工”,同樣算是一支曲子的重要部分,這就是多樣的統一,更是自然法則的矛盾地統一。虛實的不斷變化,便如同畫面的節奏一般,虛與實是創作的形式,更是作者的情感表達。
寫意國畫山水技巧,水的繪畫技法
山水畫中,水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。在《林泉高致》中,北宋畫家郭熙就曾有"山以水為血脈"、“山得水而活”的論述。而山水畫中如果不畫水,就會讓人覺得干枯無力,缺乏活力。而水的形態多種多樣,諸如排山倒海的巨浪,風平浪靜的湖面,微風吹起的漣猗,飛流直下的瀑布,黃果樹暴布,以及以排山倒海之勢,層疊奔流而下的,比較有名的有中越邊境的跨國大爆布----德天瀑布。而不管水的形態是急流險灘、還是涓涓細流的山泉,它們都是畫家喜歡表現的題材。水的畫法也有所歸類,主要有以下幾種:
初學者怎樣才能畫出好的中國畫?
因為中國畫更加看重的是意境之美,所以一幅作品若能有一個好的意境,會更容易讓讀者從中找到共鳴,從而引人駐足。想要營造非凡的意境,不僅需要畫者多讀古今名人的畫論,還要多看看古今各大名家的優秀作品,發現并感受意境美到底美在哪里,體現在哪些方面,這樣在營造意境的時候,就有了充足的理論知識儲備。除此之外,閱讀優秀的古詩詞也是培養意境的方法,因為從本質上看古詩詞,其實每一首都是一幅通過文字描繪出來的具有極美意境的畫,所以只有開拓我們的想象力,深入領會其內涵,才能創作出意境上佳的畫作來。
要說好的意境是第一步,那么筆墨技法當屬第二,因為筆墨技法要起到支撐起畫面的作用。技法在國畫當中,是靈魂一樣的存在,以筆墨為語言,起到以形寫神的作用,然后開創形神兼備的渠道。如此深厚的筆墨技法絕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掌握透的,初學者更應該按照古法,慢慢摸索,從而從一點一滴的日積月累中領悟。這個過程沒有捷徑,只有多學多練才能熟練運用。
另外,國畫的創作還要注重構圖。掌握構圖能力的最有效和最直接辦法,就是深入生活,多進行寫生。細致地觀察生活中的物景,以深入生活為基礎,進行二次再創造,才能作出高于生活的藝術作品。這便體現出了“藝術源于生活,而高于生活”的真諦,也只有這樣的作品才能感染觀者、鼓舞人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