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,在中國傳統文化中,有著不一般的含義,竹子的四季常青,一般象征頑強的生命、青春永駐;空心代表虛懷若谷的出色品格;其枝彎而不折,是柔中有剛的標準做人原則;生而有節、竹節必露則是高風亮節的美好象征。竹的挺拔灑脫、正直清高、清秀俊逸都是中國文人的人格追求。竹是我國美德的物質載體,是君子的細化象征,故而被無數仁人志士喜愛,古今文人墨客都不吝嗇對竹充的贊美,因此留下了現如今的大量詠竹詩和竹畫。
國畫入門竹子教學,竹子的竿畫法
畫竿,運筆要點就是以中鋒運筆,保證兩邊平直齊整,界限清晰,渾圓有力,如寫“一”字。如用側筆畫竿,則要一邊齊整而另一邊像鋸齒,成為竹片而不能圓渾。畫竿的每節兩端要頓按,使得節部略粗。具體筆法:筆尖向左逆入,之后回折頓按,再轉筆向上,中鋒直行,最后以頓筆向左回收,筆尖略挑自成一節。緊承前一筆再依次畫第二節,第三節……;如若較較長,則要向下而上逐漸收細。并且注意每節的長短變化有所不同。
畫竿想要做到圓渾,除筆法之外,用墨方法的掌握也很重要。如竿的下部濃上部淡,就要先用筆調淡墨,再在筆尖上蘸點濃墨,這樣畫出來的竿就能自下而上,呈現由濃變淡的效果。如果用筆的一側蘸濃墨,畫出來的竿則一邊濃一邊淡。這種用墨方法叫“攝墨法”(也叫“蘸墨法”),無論是以淡撮濃,還是以濃撮淡,畫寫意畫多半都用的是這種畫法。但要注意筆上含的水分一定不能太多,蘸墨也是,要同蜻蜓點水一般,一蘸即起,不可再調。畫墨竹,只有掌握撮墨技法才能臻別其中妙境。
國畫入門竹子教學-名家介紹
徐熙,五代南唐畫家,生卒年不詳,金陵(今江蘇南京)人,還有人說是鐘陵(今江西進賢西北)人。擅長畫江湖間的汀花、野竹、水鳥、魚蟲、蔬果等。與后蜀黃筌的花鳥畫為五代時期的兩大流派。獨創了“落墨”法,一變黃筌的細筆鉤勒,填彩暈染之法。傳世真跡比較少,《雪竹圖》傳為其所作。此圖是為描寫江南雪后嚴寒中的枯木竹石所作。構圖新穎,層次豐富。作者用烘暈皴擦等法,描繪竹石覆雪的景象。石后三竿粗竹挺拔蒼勁。其旁有彎曲和折斷了的竹竿,又有一些細嫩叢雜的小竹參差交錯其間,更讓人覺的情趣盎然、生機勃勃。竹節以墨皴擦,結構明了清楚。竹葉以細筆勾描,正反向背,各逞其勢。地面秀石不勾輪廓,只以暈染法襯出,以示其雪。其畫中的大石右側竹竿上,有篆書體倒寫的“此竹價重黃金百兩”八字。此畫選用線條墨色為主,工整精微而寫實,被譽為五代的佳作。
國畫入門竹子教學-學習國畫藝術的必要性
現代都市里生活節奏快,人心浮躁。要在這樣的社會中尋找到一片心靈的凈土,學習一項中國的傳統藝術是必不可少的。特別是對于一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來說,學習國畫未嘗不是一種改善注意力的方法,而且也可以讓中國文化后繼有人。
初學者怎樣才能畫出好的中國畫?
因為中國畫更加看重的是意境之美,所以一幅作品若能有一個好的意境,會更容易讓讀者從中找到共鳴,從而引人駐足。想要營造非凡的意境,不僅需要畫者多讀古今名人的畫論,還要多看看古今各大名家的優秀作品,發現并感受意境美到底美在哪里,體現在哪些方面,這樣在營造意境的時候,就有了充足的理論知識儲備。除此之外,閱讀優秀的古詩詞也是培養意境的方法,因為從本質上看古詩詞,其實每一首都是一幅通過文字描繪出來的具有極美意境的畫,所以只有開拓我們的想象力,深入領會其內涵,才能創作出意境上佳的畫作來。
要說好的意境是第一步,那么筆墨技法當屬第二,因為筆墨技法要起到支撐起畫面的作用。技法在國畫當中,是靈魂一樣的存在,以筆墨為語言,起到以形寫神的作用,然后開創形神兼備的渠道。如此深厚的筆墨技法絕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掌握透的,初學者更應該按照古法,慢慢摸索,從而從一點一滴的日積月累中領悟。這個過程沒有捷徑,只有多學多練才能熟練運用。
另外,國畫的創作還要注重構圖。掌握構圖能力的最有效和最直接辦法,就是深入生活,多進行寫生。細致地觀察生活中的物景,以深入生活為基礎,進行二次再創造,才能作出高于生活的藝術作品。這便體現出了“藝術源于生活,而高于生活”的真諦,也只有這樣的作品才能感染觀者、鼓舞人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