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書畫鑒定過程中,大多是依靠感性經驗,用的是比較方法,把心目中相關的視覺即象和待鑒定的作品比較印證。如果相符,就斷定為真跡;如果不符,就判斷為偽作;若似非而是或似是而非,就需要進一步斟酌。但是,這種靠零碎經驗、靠視覺積累的比較方法,往往存在一些誤區:
首先是經驗積累中所見有限,由于受視野的局限,有時對存世之作較多的書畫家的作品,也缺乏盡多過目的機遇,以致對該作者的作品的認識具有片面性。如果只是熟悉作者某一時期某一面貌的作品,再去比對作者其他時期其他面貌的作品,顯然難免以偏概全,得不出正確的結論。因此,我們應當盡可能多看該書畫家作品的原作及清晰的圖片,注重收集系統完備的圖片資料,還應多了解該書畫家的生平思想、藝術主張和書畫見解等,并在此基礎上把圖片資料按照年款中的創作年代進行歷時編排。在完成作品編年后,該書畫家的整體風格與每個時期的風格便一目了然。
其次,是對各家風格的認識零碎而不系統。歷史上的書畫名家,都擁有不同于前人和同代人以及追隨者的獨到成就。除個人稟賦外,既離不開對前人的選擇性的繼承,也離不開與同代人的相互影響。如果將書畫家不同時期不同風貌的作品分別與其師承的前輩各家、同一流派中相互影響的同輩各家及其子侄門生、追隨者,甚至時代更晚的師承其藝術而風格相近的后代書畫家相比較,就會總結分析出其種種同中之異。沒有關于書畫家在歷史傳承中發展的系統知識,執其一端而輕下結論,十有八九是會造成鑒定疏誤的。
再有,就是在鑒定前的視覺積累中以假當真。鑒定者和收藏家有時盲目相信別人以假為真的結論,自覺不自覺地把并非真跡所反映出的特點當成了心目中的樣板,以此用來比對驗證,于是“假作真時真亦假”,然定的結論只能與事實相反。
基于上述歷史經驗,近四十年來書畫鑒定家開始把大體靠感性認識的鑒定眼光,變為講方法、講理性認識的一門學問,從更寬的視界來研彌已初步確定的每時代風格、流派風格和個人風格的整體認識,以之作為臨場鑒定的視覺儲備和準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