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畫作偽或修復古書畫時,往往需要以舊紙絹作材料,但由于保管等方面的原因,存世的舊紙綱數量很少,于是就產生了仿舊紙絹。過去,津京等地的古物市場就有人專門出售所調“老紙”,實際上都是經過加工作舊的新紙。
我們常見的作舊紙編多是染色而成的。作偽者往往用排筆蘸上調好的舊色漿別染,由于運筆的方法、速度、次數基本相同,以致全幅色調單一均勻。
有的因為水分過多或刷染方法不當,晾干后往往出現水漬痕。倘若是用花青、藤黃、薪石和墨等顏料配色染舊,就能隱約看出顏料的色彩,也缺乏自然老化的痕跡。一般來說,新做的舊色看上去有一股火氣,紙綱面也欠清潔,透光一照,不僅紋理不清,而且表層起毛。但有的舊書畫在重新裝裱時,紙絹被沖洗過多,舊包漿全被去掉,使表面光色不太自然,也容易被誤定為偽作。
從傳世書畫的紙綱質地來看,立軸多是畫幅上端色深、灰黃,這是由于掛軸上部容易積塵的緣故。手卷是后段卷得緊,前段較松,這樣前段的紙綱就容易落入灰塵而相對顯舊,近邊紙綱的顏色也會加深。此外,新舊紙絹的光澤也有區別。新者浮而不實,一經刷染便暗淡無光;舊者柔和滋潤,有一層日久老化形成的“葆漿亮”,自然而醇厚,與人工作舊產生的亮光不同。
圖版為清末民國時期天津著名花鳥畫家馬家桐的《月色花鳥圖)軸,畫中工筆著色與水墨寫意有機結合,泉石布置,煙潤點染,頗具造化之妙。馬家桐與張兆祥等同為“同光四子“之一,他擅畫花鳥,偶寫山水和人物,并長于摹古,曾與“津門四書家”之一的孟廣慧珠聯璧合地仿制古畫,馬仿畫,孟落字,時人戲稱“二假傳脖”或“津門二假”。然而此幅蔡古的本款作品將質地染舊并不是為了造假,是作者意圖在濃艷的基調上注入高古典雅的氣息,借此烘托意境。
一些畫家在作畫之前或之后對紙綱染色,多是為了追求某種藝術效果,與作偽無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