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來四家”之一的米帝(1051-1107)是北宋著名的書畫家和鑒藏家,其字元章,號襄陽漫士。海岳外史等。世居太原,遷襄陽(今湖北襄獎),后定居洞州(今江蘇鎮江)。宋微宗召為書畫學博士,官禮部員外郎。
世稱“米南宮”或“米寒陽”。他的書法以行草著稱,除了取蘇黃之長,上溯晉唐,以晉人風韻為根基外,又參以六朝書法,收筆出鉤,尤得力于六朝碑版,厚重沉著,不愧是集古出新的行章大家。
宋高宗趙構(1107-1187)一度很推旗米蒂的書法,并命人輯刻了《紹興米帖)。
由于受到宋高親的影響,高宗吳皇后的侄子吳據以外戚子弟的身份,既迎合皇帝的愛好,又有臨習米書的方便條件,因而頗得米書的形模神韻,幾可亂真。
吳現(生卒年代不詳),字居父,號云壑。汴(今河南開封)人。乾道九年(1173)授臨安(今杭州)通判、灣熙、紹熙(1174-1194)間曾主淮灣運、總管軍鈉、歷帥荊、襄、鄂三路,慶元(1195-1200)初音升少師,以鎮安節度使留守建康(今南京),身世顯赫于孝宗、光宗、寧宗三朝,世稱“吳七郡王”,孝宗趙音常召之論詩作字。
無怪乎清代鑒藏家安歧在見到吳瑤的《壽父帖》時說:“初視之,以為米書,見款,始知為云整得意書”,并著錄于《墨緣匯觀)。又如他的《雜書十帖》以行、草書錄寫前人的詩句,就因未書名款而被清人曹溶誤定為米書。盡管吳據書法酷似米蒂書法,但二人書法仍有不同之處。吳瑞比米落書法在結體上略微緊斂,用筆稍加肥厚,有米帶書體之俊逸,而無米蒂書體之恣肆。
從吳據的作品《七言絕句詩軸》(見圖版)可以看出其筆法瘦硬緊斂,須似米帶晚年的書風。根據傳世作品分析,米幫晚年的代表作《珊瑚帖》、《復官帖)越來越趨向雄逸長肥短疫、縱逸多姿,一派淋漓痛快的揮灑。在《珊瑚帖)中,大約寫到興濃時,隨手畫下一珊喇筆架,筆法之道健,似畫亦似書,將米氏的天真性格顯露無遺。
總之,米蒂晚年的書法更加奔放不羈,下筆痛快,超越規矩,妙氣凌云。特別是行書大字在運筆上,剛勁強健,具奔騰之勢,飛白多而墨趣濃,筋雄骨毅,獨具風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