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其昌(1555-1636)既是明末的書畫大家、鑒藏家,又是卓有建樹的書畫理論家。其字思白,號玄宰,又號香光居士。華亭(今上海松江)人。萬歷十六年進士,官至南京禮部尚書,卒諸文敏,后人多稱董文敏。他以白衣秀士舉進士后,歷仕萬歷、泰昌、天啟、崇禎四朝,官職屢有升遷。
為了躲避朝中黨爭或宦官專權,他曾家居二十余年,用來研習書畫藝術創作及書畫理論的著述。董其昌工書法,擅畫山水,他的書法運筆圓勁秀逸,平淡古樸,章法疏朗勻稱,以生拙取勝。他的山水畫,古雅秀逸,頗具筆墨意趣,以平淡天真取勝。他是明末影響最著的和傳世作品最豐富的書畫家。
董其昌署款有兩個特點,一是親筆書畫多用楷書,秀中見拙,而代筆書畫常寫行書或草書。但也不能生搬硬套,要靈活掌握;二是書法作品不署“玄宰”,繪畫作品不署“其昌”。這一規律,在他的晚年作品中較多見,于是便有了“字無玄宰畫無其昌”的說法。
為了驗證“字無玄宰畫無其昌”的說法的準確性,現舉例說明:如董其昌五六十歲的書法作品《月賦》、《節臨鐘王帖)、《臨顏真卿畫贊碑》、〈臨徐浩三藏和尚碑)和《岳陽樓記》等,以及60歲以后所書《臨柳公權蘭亭詩》、《友石臺記》、《三世誥命》和《臨爭坐位帖),都是其晚年的代表作,署款均寫“其昌”。
董其昌的成熟畫風基本表現在60歲前后和70歲以后,無論是水墨或兼用淺絳法的代表作《高逸圖)、《贈稼軒山水)軸、《江干三樹圖)軸和《洞庭空闊圖)卷,還是青綠設色或間以沒骨法的代表作《林和靖詩意圖》軸、《杜陵詩意圖)軸及《晝錦堂圖〉卷,其落款都署“玄宰”??磥矶洳赡苡幸庠诶L畫和書法的落款時以名、號加以區別。
然而,如果把“字無玄宰畫無其昌”的說法絕對化,就會走入極端而鑒定結果錯誤。因為我們在鑒定工作中發現,董其昌的真跡中存在繪畫作品落款寫“其昌”、書法作品寫“玄宰”的個例。如董其昌《山水卷)器款時寫“其昌”,他的《晃文公語》落款卻寫“玄宰”。所以若將“字無玄宰畫無其昌”改為“畫多玄宰字多其昌”更為貼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