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昌碩繼趙之謙、任伯年而率海上畫派,為后海派領袖。吳昌碩(18441927),原名俊,字昌碩,又字倉石,別號廬、苦鐵,又署破荷、老伍、大聾,70歲以后字行,浙江安吉人。40歲后始習繪畫,雖廣師徐滑、李解等諸家法,實際上接受趙之謙與任伯年影響最多。
吳昌碩在繪畫上精擅大寫意花卉,以石鼓文入畫,是吳昌碩的一大特點。他以篆箍之法運狂草筆勢,畫面線條飛舞交錯,而又在勁挺中有含蓄渾厚之態。他的畫不是“畫”出來的,而是“寫”出來的。吳昌碩用羊毫作畫,柔中能剛,入畫也是恩腕中鋒,指實掌虛,與朱耷用筆一脈相承。在章法運用上,則有跌宕之勢,畫幅中有大的對角傾款,或大的三角形塊面布局,尤能精心收拾左下角,與石鼓文“作”字的結體相類。
吳昌碩用墨蒼潤渾厚,尤精于大膽潑墨。隔夜磨成墨汁一解。清展即乘興揮毫,到晚年越“頗具吃墨量”。喜畫荷葉,往往“醉墨團團,不著一花”。在用色方面,他很喜歡用西洋紅,深紅而沉著渾厚,與他那古厚樸茂的繪畫風格,相得益彰。有時候他畫花朵,就用西洋紅堆上去;畫葉子又用濃重的綠、黃,再加以焦墨,因而畫面上的色彩凝重復雜,又對比強烈,且色與墨能有機結合,既潤澤,又有光彩。這種豪邁的氣勢,正是吳昌碩藝術特色的具體表現。除花卉大石外,他在擅畫山水和人物。
吳昌碩舉辦畫展,有時若干幅復定10次之多。為了應付求畫者,便命弟子趙云壑代筆,經他審閱后才鈴印文件。
趙云壑(1874-1955),一名起,字子云。吳縣(今江蘇蘇州)人。作為吳昌碩弟子,擅長花卉與行書,得昌碩嫡傳,蒼渾秀潤,日本人視之為否廬第二。另外,老古玩行里口口相傳的是王一亭曾為吳昌碩代筆。王一享,名震,浙江吳興人,擅畫人物、花鳥、走獸、山水,以佛像最佳。其畫藝學任伯年,精微處得任之神貌,畫風卻與吳昌碩十分接近。王一亭與吳昌碩,交往甚密,亦師亦友。據說吳品碩遇到自己應付不了的局面,也會請王一亭為其代筆??偟膩碚f,王一享跟畫風與吳昌碩接近,但其筆意疏簡,用筆較率直,且喜用硬毫筆,筆線硬而開叉,不似吳氏喜用羊毫,運筆渾厚沉穩,因而王一亭運筆趨于巧,吳昌碩用筆長于拙,這是二人最大的區別。
吳昌碩不僅在繪畫方面有人代筆,就是在篆刻方面也有由弟子“捉刀”的現象。吳昌碩托入代刻印章,一定先在石面把文字篆好,然后交給代刻者依樣照刻,吳昌碩在成品上略作修飾,親加邊款。代刀人有方仰之、徐新周、方節庵、吳涵等。方仰之名鏡,號根右,又號吸讓生,江蘇儀征人,其篆、隸、刻印悉仿吳讓之,豪筆吳門,師事吳伍廬,蔡北魏碑拓亦佳。徐新周字星州,吳縣(今江蘇蘇州)人,篆刻師吳昌碩。